校友风采: 情系母校 献身科研
——访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单忠德
学生记者 徐凌
编者按:2019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新当选院士名单,我校校友、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单忠德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入选第一批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研究生,英国CARDIFF大学访问学者,后在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现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总院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数字化机械装备与先进成形技术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部级特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各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8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90余件。技术成果在中国一汽等多家企业推广应用。荣获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等。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采访相约当天恰逢周末,在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正在工作的单忠德。周到热情,温文儒雅,校友的亲切之感随即迎面而来。
1993年,单忠德本科毕业,为响应学校对于党员和班干部的号召,选择了相对艰苦的铸造专业留校读研。即使是别人不愿意学的辛苦专业,单忠德当时也并不担心,一心想要学好它。在他看来,没有好专业和差专业的区分,专业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这个专业学到些什么。他说:“看似不同领域的专业之间其实是有共通性的,学习是为了培养能力,通过学习过程使得个人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这才是学习的本质。”
时至今日,单忠德仍然认为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他坚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但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进得来的;但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成绩的人,必然是踏实肯干、真正懂得用知识武装自己的人。要想在一个领域有所突破,就要在观念中摆正态度,做事不能只想着自己,必须要考虑他人、考虑团队的协作性,总盯着物质生活的人难免一叶障目,必须在精神层次建立目标和远大的抱负,方是奋斗的动力源所在。
1996年,研究生刚刚毕业的单忠德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在择业方面的首选是稳定舒适的事业单位。到了单位才发现,过于安逸的生活并非自己所求,想做的项目难以实现,学过的知识无处施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萌生了继续读博的想法。
彼时的单忠德已经下定决心要远离安逸闲散的生活,想通过自己的奋斗学到更多的知识,可以做更多的事。于是他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把继续深造的视线盯在了清华北大的博士点,也同时做好了两手打算:如果不能顺利考入清华北大就出国深造。天道酬勤,他如愿进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并选择了3D打印的方向,在博士后期间又毅然转向互联网方向。几番跨专业在当时虽然颇为大胆,如今看来确实受益匪浅,多个领域的摸索研究使单忠德对于专业方向的认识更加全面,对于研究方向的把握也更加明确。
源于兴趣,甘于奉献
2002年,单忠德为完成学术报告前往英国卡迪夫大学进行访问学习,这次访问之旅使他充分感受到了卡迪夫大学良好的科研氛围及其先进的技术和硬件设备,同时更加渴望自己也能够组建一个如此完备的团队来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除此之外,他亦惊叹于卡迪夫大学的科研团队研发方向技术的超前性。能够走在市场的前列,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这是作为一个学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方式。而这些年,单忠德也如此践行着: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在生产线上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将知识和工业制造紧密结合,正是这样的实践精神、务实原则,使他在2014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多年长期从事于科技研究,单忠德认为对于科技的兴趣是首要原因:“一旦有了科研的兴趣,无论再忙再辛苦,都会体会到生活的充实,即使埋头在书籍和实验室里也会觉得一切付出是值得的。其次是对于科研的奉献精神,做科研要不停地查资料,频繁地开会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缺乏奉献精神的人往往难以继续。只有同时拥有这两点,才会持之以恒,在日复一日的科研实验中由衷爱上这个职业,将理想、事业变成人生追求,不懈奋斗而有所突破。”
“作为学科带头人,往往要在学科方向上做出及早的规划,要根据市场预测发展方向,提前5年甚至10年做好基本部署,还要做好当期3年内的运营计划。外界眼中环环紧扣的企业经营战略,其实不过是执行既定计划而已,比如之前提出的绿色制造,现在也确实成为了社会性的重点研发方向。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研发计划,首先是要准确把握学科的方向,没有方向的团队是难以生存的;其次是目标清晰,制造的产品要能够进入市场,决不能为科研而搞科研,送到企业的设备要及时回收反馈,并做出调整改进,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后是要注重团队的建设,清楚地掌握每一个团队成员的能力,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品行,协调整个团队的运作,让每一个人都得以发挥长处,并且看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作为学科带头人必须的功课。只有世界性的团队才能做出世界性的成果,而这恰恰是我们目前的薄弱环节。”正是多年对于自身的高要求,单忠德不断提高自己,提高团队的研发水准,在机械制造研究方面作出了许多的贡献。
心怀母校,寄望学子
科研试验一向是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鼓励在校学生积极投入科研项目,我校也举办科技节等竞技大赛来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参与度和对于科技研发的关注度。对此,单忠德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在校的大学生时间自由、精力充沛,虽然是理工科学生也应该在读书方面广泛涉政、经、人文等多个行业,而不必局限于专业领域。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全面、综合性的,在全面的基础上向“精”和“尖”去发展,会更有利于自己将来研究方向的选定和增强对于市场的了解。与其在就业后匆忙充电,倒不如在学校里抓住机会,博观约取,以求厚积薄发。”
离开学校20余年,单忠德仍然心系学校,临别之时依旧不忘母校学子,“中国正在向制造大国、制造强国的方向发展,西安理工大学作为机械制造类的工科学校,存在很多机遇。企业、社会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很大,年轻人切忌好高骛远,无论学习什么专业,只要付出了,一切都会有好结局。”
源自《西安理工大学校友》2017年总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