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陕西省储能材料表面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喜飞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由于成果创新性突出,三篇SCI一区论文接连刊登相应期刊的封面。对应的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影响因子24.884)、《ChemSusChem》(影响因子7.804)和《Chemical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6.164)均为中科院JCR一区Top期刊。我校均为论文第一单位,李喜飞教授均为通讯作者。
高镍三元NCM811作为一种高容量的层状正极材料,是下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中应用前景最为看好的材料之一,是团队重点研究方向。团队近期发表的这篇综述文章“Controllable Cath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of Li[Ni0.8Co0.1Mn0.1]O2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A Review”刊登《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期刊封面。西安理工大学为唯一单位,论文第一作者是李喜飞教授指导的留学博士生Hirbod Maleki Kheimeh Sari,这也是他留学的开篇之作,李喜飞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在团队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该论文系统分析了NCM811独特的结构和电化学特性,深入剖析了其在循环过程中潜在体/表面降解机理,详细评述了目前电化学惰性涂层、锂离子导电涂层以及导电聚合物涂层综合提升NCM811性能等特点。最后提出了高镍NCM811表面改性策略、未来研究趋势及其在能源储存与转化方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除了对正极材料的研究,李喜飞教授团队在利用双晶材料缓解高容量钠离子电池材料体积膨胀问题上也取得创新性突破,研究成果“Asynchronous reactions of ‘‘self-matrix’’ dual-crystals effectively accommodating volume expansion/shrinkage of electrode materials with enhanced sodium storage”刊登《Chemical Communications》封面。我校博士生郝猷琛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李喜飞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文章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双晶材料异步电位反应平台的策略,将单晶材料在电位平台处集中应力分裂,从而实现了更加优异的电极稳定性。这一设计理念对于解决其他高容量、大体积膨胀的电极材料循环寿命问题同样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在新能源电催化方面,李喜飞教授团队首次研究了碳材料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中的抗毒化性能,不但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转换为可用的低碳燃料带来更多实际的可操作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危机带来的压力。研究论文“Superior Selectivity and Tolerance towards Fe/N/C Catalyst to Metal Ion Impurities for CO2 Reduction Reaction”刊登《ChemSusChem》封面。该论文由我校和厦门大学共同合作完成,团队青年教师杨慧娟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喜飞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xilesou.top/doi/abs/10.1002/aenm.201901597
https://pubs_rsc.xilesou.top/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cc/c9cc03406d/unauth
https://onlinelibrary.wiley.xilesou.top/doi/abs/10.1002/cssc.201901330
撰稿:杨慧娟
审核:张国君
编辑: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