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纵横 >> 要闻 >> 正文

【回眸“十三五” 奋进新征程】“十三五”学校科研工作综述

来源:科技处   发布时间:2020-12-31 16:47  

“十三五”期间,学校积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目标导向,不断完善科研政策,不断加强成果凝练和培育,持续强化科研基地和科研团队建设,鼓励教师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促进学校科研工作内涵式发展,学校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十四五”奋力追赶超越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国家基金年度获批量突破百项,学校基础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我校共获批国家基金、国家艺术基金469项,较“十二五”增长36.7%,获批资助经费2.2亿元,较“十二五”增长29.4%。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4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艺术基金29项。2017年,李炎隆教授获得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实现了我校优青人才项目零的突破。2018年,李琰君教授主持的“陆路‘丝绸之路’境内段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及其居住民俗文化(抢救性)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资助,实现了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2020年,我校国家基金共获批101项,首次突破百项。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5项,包括重点项目6项,优青项目1项,面上项目38项,青年项目46项,其他类项目4项,获批直接经费总额5403万元,总立项数、重点项目数、总经费数均创新高,再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国家基金是高校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对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学校以该项工作为抓手,以“保证数量、提高质量、全面服务、重点突破”为指导思想,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申报。制定了校、院、系三级评审制度,采用集中答辩、外评、重点培育等形式多样的评审会,对拟申报的项目从选题到格式再到内容等各方面进行把关,不断提升申请书质量。

“十三五”国家基金情况统计表

 

科研成果产出丰硕,学校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校共组织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14项,获奖2项(其中2020年度主持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公示结束);推荐省部级科技奖132项,获奖88项,较“十二五”增长29.4%;推荐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6项,获奖25项,较“十二五”增长257%。此外,还获批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7项。累计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0794篇,较“十二五”增长343.43%其中SCI/SSCI论文2990篇。发表ESI前1‰热点论文1篇,ESI前1%论文22篇。累计申请专利4910件,其中发明专利2886件,累计获得专利授权2283件,其中发明专利1329件。

“十三五”期间,学校制定了《西安理工大学标志性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积极性,高质量科研论文、学术著作、高层次科研获奖成果不断涌现。加强科技成果的凝练培育,提供培育经费支持,加强针对性辅导,做好保障和外联工作,及时跟踪并教师提供相应信息,为教师出好成果提供全方位服务。修订《西安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引导广大教师提升专利申请质量,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同时引入多家第三方服务机构,形成竞争机制,提高专利代理质量。



基地建设取得突破,科研教学融合发展卓有成效

“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增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基地14个,总数达到38个,较“十二五”增长52%。2018年,省部共建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这标志着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实现了零的突破。首次获批陕西省艺术与设计科普基地1个、陕西高校新型智库1个、西安市科技创新智库1个。此外,还获批西安市重点实验室6个,培育建设校级科研基地21个。“十三五”期间,共有21个科研基地参加了上级部门的评估,其中12个获得优秀,5个获得良好,优良率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获批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优青”3人,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6个,陕西高校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0个,陕西省“杰青”、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等46人。

“十三五”期间,学校制定了《西安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修订了《西安理工大学重点科研基地管理办法》《西安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建设实施办法》,在最新的科研团队建设办法中,要求团队组建必须依托科研平台或者一级学科,实现了学科、基地、团队的融合发展,不断夯实科研发展基础,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展了科研基地的统筹布局,尤其是国家级科研基地的推进建设工作。经过5年的建设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科研基地布局日臻完善,作为创新载体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凸显。

 

依托我校建设的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基地一览表

 


科技成果转化结硕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5.45亿元,较“十二五”增长39.6%。其中纵向经费5.83亿元,横向经费9.62亿元。累计转化科技成果3423项,其中在陕转化1828项,就地转化率达53.4%。累计转让许可知识产权507件,较“十二五”增长534%。截止2020年2月学校专利许可转让数排名中国高校第40位。“基于剪切增稠材料的新型防护材料”和“大尺寸电子级硅单晶炉”等一批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实施转化。2018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成立了“旱区生态水利研究院”“黄河研究中心”“谢赫特曼诺奖新材料研究院”。



“十三五”期间,学校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制定了《西安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西安理工大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管理办法》,修订了纵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落实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激励制度,降低横向科研管理费,明确知识产权转化个人收益分配比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探索和实践“三位一体”校地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学生实习与就业和青年教师赴大型企业锻炼的协同效应,在陕西、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建设技术转移中心14个、研究院2个。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遴选优秀校友、学校教师等担任各地转移中心负责人或兼职技术经理人,目前已聘请专兼职技术经理人52名。

 

来源:科技处

 

关闭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