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3年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我校获资助92项,平历史同期最好成绩,其中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6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3项、专项项目1项,资助经费4014万元。
今年集中申请阶段,科技处和各学院共同动员并组织老师积极申报,最终共提交申请书705份,较去年同期增长40项,获批92项,较去年同期增长13项,资助经费数较去年同期增长616万元。其中水利水电学院王全九教授主持的“旱区盐渍化农田水盐多维协同调控与提质增效机制研究”获得重点项目资助,批准经费230万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姜伊辉教授主持的“先进导电金属相变机理与材料设计”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批准经费200万元。至此,学校先后共获得“杰青”项目1项,“优青”项目6项。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科研积极性,努力争取标志性项目和成果。科技处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与各学院共同努力,近五年获批立项数稳中有升,这对进一步提升学校基础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
重点项目介绍
水利水电学院王全九教授主持的“旱区盐渍化农田水盐多维协同调控与提质增效机制研究”重点项目,针对旱区盐渍胁迫农田调控改良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以土壤盐渍化对作物供养能力和作物生产能力影响的核心要素和关键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抑盐害、调生境、提效能为研究理念,以试验研究、机制解析、定量表征和范式构建为手段,揭示盐渍对土壤-作物系统生产-生态功能的危害机制及各种调控措施的作用机理,提出盐渍胁迫农田多要素-多界面-多过程的协同调控方法和关键要素控制阈值,建立多维协同调控下典型作物生长及其生境统一定量表征模型,构建大气-作物-土壤-地下水-排水连续体物质传输和能量转化关键过程区域管控范式,实现盐渍胁迫土地可持续利用和作物增产改质,为旱区盐渍胁迫农业提质增效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王全九教授主要从事西北旱区现代灌区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农业面源污染特征与防控、节水灌溉技术与微咸水合理利用、干旱区典型作物多要素耦合调控效能等方面研究。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科技支撑项目、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研究重点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50 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 10 余项,出版专著 10 余部,发表论文 400 余篇,申请国家专利 30 余项。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姜伊辉教授主持的“先进导电金属相变机理与材料设计”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要面向电力、交通等领域对先进导电材料的迫切需求,针对铜基材料强度与导电性能倒置关系,从相变角度出发调控凝固与粉末冶金组织中相组成与相分布,致力于材料相变机理、组织演变与性能响应机制研究,取得了三方面主要学术成果:构建了精确描述复杂相变过程的扩展固态相变动力学模型,阐明了原位自生颗粒/晶须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制备原理,揭示了构型化铜基复合材料与纳米结构铜合金组织与性能构效关系。基于上述理论研究成果,开展了技术推广应用研究,破解了导电材料综合性能匹配难题,研发出系列新型高强高导铜基材料产品,满足了我国电力、交通等领域对高可靠与长寿命导电部件的需求。
姜伊辉教授曾入选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西安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凝固科学与技术分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cta Mater、JMS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8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件,作为参与人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