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纵横 >> 要闻 >> 正文

我校材料学院两名研究生分别在国际顶级期刊《Nano Energy》发表论文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0-09-09 09:26  

近期,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李喜飞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Nano Energy(影响因子16.602,中科院JCR 一区,TOP期刊)上发表了题为《Controllable S-vacancies of monolayered Mo-S nanocrystals for highly harvesting lithium storage》和《Heterogeneous interface of Se@Sb@C boosting potassium storage》两篇学术论文。我校均为第一单位,我校博士研究生范林林和硕士研究生赵娜分别为第一作者,李喜飞教授和秦戬副教授为通讯作者。

在《Controllable S-vacancies of monolayered Mo-S nanocrystals for highly harvesting lithium storage》(Nano Energy, 2020, 78, 105235)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硫缺陷程度的二维MoSx纳米晶/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表明MoSx纳米晶较高的脱硫程度及其“非法拉第”电化学行为保证了锂离子在电池电极内部的稳定,其二维“非法拉第”效应带来的高容量特性,在快速储能领域展现出极大的应用潜能。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可移动的锂离子会引起1H Mo-S平面结构中的相变发生,使其1T相结构的百分比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电极材料的电荷转移电阻,促进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比容量的提高。

在《Heterogeneous interface of Se@Sb@C boosting potassium storage》(Nano Energy, 2020, 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5345)中,采用盐模板法结合低温化学气相沉积(CVD)可控制备了Se@Sb@C异质结构,应用于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表明:CVD过程极大的影响了Se的包覆/嵌入程度,可控调节Se表面包覆及Sb2Se3相的生成。前者可形成Se-Sb异质结构,异质结构之间的电子传递改变了费米能级,在费米能级上提供了更多的电子态,降低了离子扩散能垒,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动力学中的离子扩散。更重要的是,深入探究发现Se-Sb异质界面在钾化后转化形成K2Sb-K3Se异质结,其可作为电子和离子传输的快速通道,提高电极库伦效率,并赋予其优异的电池快充性能。

撰稿:秦戬

审核:张国君

 

关闭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