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纵横 >> 要闻 >> 正文

【回眸“十三五” 奋进新征程】“十三五”学校本科教育发展综述

来源:教务处   发布时间:2020-12-23 18:34  

 

“十三五”期间,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回归教育本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先后出台了《西安理工大学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西安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形成具有西理工特色的育人格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理论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共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局面。

巩固本科教学地位。2019年召开学校发展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工作会,全体校领导,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校教学指导专门委员会委员,校教学督导委员,全体教师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等25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共分为5个单元,历时两天半,设置1个主会场,10个分会场。会议出台了《西安理工大学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实施意见》《西安理工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确定了学校未来5~10年的本科教育顶层设计与工作方案,配套出台了30多个本科教学支持文件,吹响学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号角。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根本性教学文件,是学校进行教学组织、运行、管理、监控和评价的基本标准,是师生完成教学工作各环节的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始终坚持“四年一大修、两年一小修”原则,在2016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2019年9月启动了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实施意见,要求各专业要严格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专业特色,融合专业认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等标准,从坚持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改革,精简学时学分,压缩毕业总学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等主要方面进行修订。各学院按照工作实施意见开展专业调研、专家论证和学院内部研讨,教务处组织全体本科专业进行了汇报答辩,并邀请120余名校外专家进行了打磨指导,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

 

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加强

优化专业结构。学校瞄准新经济、新产业未来发展需求,按照“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定位,在升级改造传统专业的同时,积极申办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工科专业。结合学校已经获批的5个教育部“新工科”综合改革项目,积极探索新工科专业建设改革试点工作,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主动适应产业需求。目前,学校正在以4个新工科专业为基础,策划筹建未来技术学院,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新思路。按照“基数+调整+奖励”的原则分配各专业招生计划,依据报考率、就业率、调剂率、报到率以及专业办学条件,引入“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进行招生计划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提升专业内涵。学校积极推进专业建设,以工程专业认证为抓手,夯实专业建设基础,充分发挥认证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辐射至全校各专业,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8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累计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数量位居省属高校首位。学校以优势专业建设为抓手,注重凸显专业内涵建设,制定了《西安理工大学一流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多次对获批的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情况进行阶段检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十三五”期间,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覆盖了开设本科专业的所有二级学院。

 

课程改革建设不断提升

开展课程建设。学校大力开展“金课”建设,9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课程获批省级创新创业课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建成了“西安理工大学云课堂”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近百门,19门课程已分别在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平台上线。为进一步丰富在线课程资源,大力开展在线课程立项与培育工作,“十三五”期间,立项在线课程108门。深入推进全校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和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等活动。


 

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率先在省内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十三五”期间,立项建设“课程思政”校级精品示范课程41门。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举办两届具有西理工特色的“树魂立根 课程育人”课程思政讲课比赛,培养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提升全体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持续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投入,2020年首次立项15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专题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强化教材建设。将教材建设作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重点,围绕我校办学定位和优势专业,聚焦水利水电、装备制造和印刷包装等行业,整合校内外平台资源,组织教学科研骨干、专家学者,打造了一批精品教材。“十三五”期间,公开出版教材100余部,其中9部教材获省级优秀教材奖。新冠疫情期间,率先在省内开展将教材通过快递方式邮寄给全校学生,此举受到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人民日报客户端陕西频道进行了专题报道,阅读量一天内近20万人次。



综合改革举措不断完善

 完善奖励激励。瞄准发展短板,优化资金配置,强化政策激励,让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让教师的个性得以施展、特长得以发挥,有获得感。出台《西安理工大学教学工作奖励办法(试行)》,提高标志性成果奖励,建立绩效业绩联动机制;出台《西安理工大学“金课”培育方案》,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出台《西安理工大学教材建设管理办法》,致力打造精品教材;出台《西安理工大学关于“教学型”副教授评审的补充规定》,为教学业绩突出教师开通职称评审专门通道。 

深化创新创业。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以“科技竞赛促学风,创新实践育人才”为宗旨,形成了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龙头,涵盖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40余种竞赛的创意、创新、创业专题竞赛体系。“十三五”期间,教务处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学科竞赛50余种,国家级竞赛60余种,每年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竞赛获奖人数超万人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近7000人次。两个学院先后入选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建设项目。学校先后获批“陕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称号。


提升生源质量。学校高度重视生源质量,“十三五”期间,学校本科招生工作瞄准新高考改革目标,制定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积极推进生源基地建设,建立中学生专家报告册、创新人才选拔职业生涯规划体验项目,搭建高校与中学之间的可靠桥梁;制定《西安理工大学本科招生宣传工作考核及奖励办法》,调动学院积极性;开展“优秀学子返母校”活动,壮大招生宣传力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招生宣传影响;通过不断的努力,现已形成传统宣传与创新宣传相结合、线上宣传与线下宣传相结合、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全年不断线,请进来、走出去、多渠道、全方位的招生宣传工作模式和教师—学生—校友全员参与的招生宣传格局。近年来,在学校全面发展和全国深化考试招生制定改革的背景下,我校本科招生规模趋于稳定,招生类别不断丰富,生源结构逐步改善,生源质量不断提升,其中在陕本科一批理工类录取分数连续8年位列省属非211高校第一位。“十三五”期间,共录取本科生22440名,授予学士学位21722名,毕业人数21731名。

开展在线教学。疫情发生以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教育厅“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要求。教务处主动作为,全体教师勇于担当,相关部门、各学院通力协作,保障了在线教学工作平稳开展。2020年春季学期,全校师生克服了在线资源相对紧张、在线教学经验欠缺等困难,最终开出在线课程1952门,开课率达99.79%。教务处牵头组织并录制了包含制度优势、居家锻炼、心理调适、规则意识和防疫知识等内容的《开学第一课》,并在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进行全网播放,在线实时观看人数超10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来源:教务处

 

 

关闭

扫一扫分享本页